为了进一步了解家乡先烈情怀,在家乡了解到,所以我便去了我们当地一位烈士——“袁诗荛”烈士陵园里,去缅怀先烈,去了解那一段悲壮的历史,去致敬他的精神,学习他的思想。
袁诗荛,生于1897年5月18日,盐亭县龙顾井人。从青年时代开始,他就是一个理想坚定,为革命抛洒热血的进步青年。
1917年,20岁的他考入当时成都最高学府——成都高等师范学校。在这里,他被新文化思潮吸引,思想活跃,还显示出热情服务的精神和出色的办事才干,加上他学习成绩优异,被大家誉为校内最优学生。中共绵阳地方党组织创始人张秀熟在95岁时回忆写道:“在学习上,诗荛真是好学不厌,在他们这一年级,接连四年都没有人能够超过他的第一名。他的好学不厌,不是为了他将来要准备升官发财,而是为了更能对人民做出一番事业。”
1919年,川报驻京记者王光祈将五四运动的详细报道发回成都。随后,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们群情激昂,全力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。袁诗荛代表成都学生拟通电、发宣言,号召各界行动起来,强烈要求政府严惩卖国贼。为了做好宣传鼓动工作,袁诗荛创办了四川学生联合会的机关报《四川学生潮》,在上面发表的文章笔锋犀利,唤起蜀中一代新青年觉醒。
同年5月25日,四川学界外交后援会在成都成立,后改名为四川学生联合会,袁诗荛被推举为副理事长。他和大家沿街散发《致国人书》,高唱救国歌,成为了驰名全川的学生领袖。
除此之外,袁诗荛还多次创办和参与革命出版物的工作。1920年,他参加《半月报》编辑工作,同时与巴金等创办刊物《革命》。
袁诗荛一生中从未停歇革命脚步。他曾任成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务主任,他用讲台宣传革命,在附中办的民众夜校中教工人识字,宣传革命道理。当时,成都地区的学生运动仍十分活跃,袁诗荛在师大附中组织了共青团的外围组织新青年革命团,还创办了革命团的图书馆,号召大家当革命的先锋和闯将。
1928年2月16日,年仅30岁的袁诗荛英勇就义于成都下莲池。
袁诗荛的一生很短暂,但灿烂辉煌。90多年过去了,如今在成都市北郊磨盘山矗立着“二·一六革命烈士墓”之碑,每至清明时节,人们都以各种方式纪念着革命英烈。也就是这个时候我了解了伟大先烈袁诗荛的英雄事迹我送上鲜花,并向他致敬。
鲜花只能说我是我对你的敬意我对你的向往很难表达,唯有敬礼才能表达。
(机电工程学院:赵鹏)